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從“產業金融連接器”到“產業生態發展加速器” 財務公司行業整合金融資源尋求業務突破
本報記者李珮
作為與實體經濟聯系緊密的財務公司行業,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背靠產業,發力金融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將向何處發展,成為行業內關注問題。
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財務公司高管均提到,當前,整個金融業都在積極踐行高質量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要求,堅守本源、聚焦實業成為財務公司行業的共識。財務公司必須積極融入集團的發展戰略,大力整合內外部金融資源,為集團主業賦能。
立足產業金融探索創新服務
“十四五”已經開局,通用技術集團財務公司總經理王文兵表示,財務公司行業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按照監管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通過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客戶滿意度不斷提升,競爭力持續增強。
“當前,財務公司金融服務業務主要包括司庫型資金管理、信用型信貸服務和投行型財務顧問三大基本業務模塊。” 中節能財務公司副總經理韓巍表示:“財務公司利用其產業金融的專業化優勢,逐步適應企業集團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需要,為所屬企業集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背靠集團內部金融資源與金融服務需求、聯通外部金融同業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特殊能力,是財務公司金融服務能力的重要一環。近年來,財務公司著力服務企業集團發展提質增效,助力企業集團開拓創新,以業務發展作為基本支撐,特別是在產業鏈金融、外匯管理、金融科技等方面有較大突破。
海爾財務公司有關人士認為,財務公司應當突破傳統的天花板,從“產業金融連接器”升級成為“產業生態發展加速器”,形成“產業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產業”的行業生態優勢。財務公司的成長性不僅在于服務客戶數量和資產規模的增加,更在于助力生態圈客戶平穩運行、產業轉型升級和集團高質量發展,致力于成為產業金融的護航者。
提升鏈式金融服務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財務公司的身份特殊,既是持牌的金融機構,同時也是核心企業的成員單位。雖然有監管部門賦予的各項金融服務的資質,但財務公司的定位是核心企業的內部銀行,通過金融服務使核心企業的資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增值。
基于此,《金融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因財務公司服務于企業集團內部的特殊性,不同產業背景、不同戰略方向的財務公司對未來業務發展的布局也有所不同。身處智能制造、機械制造行業的財務公司,更加重視產業鏈金融的發展,呈現強基擴能、整合成鏈的特點。而身處節能環保行業的財務公司,則更加側重于發展綠色金融,對于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以及自身相關戰略創新更為重視。
徐工財務公司總經理劉麗軍認為,“十四五”時期,財務公司最大的主攻方向就是產業鏈金融,用精準高效廣覆蓋的金融服務,助力產業鏈管理水平的改善和競爭力的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在財務公司行業業務創新推進步伐相對穩健的大背景下,近年來,產業鏈金融服務已經成為財務公司延伸服務領域、深化產融結合、服務所屬集團及行業整體發展生態、為實體經濟良性運轉貢獻更多價值的主要突破口,也成為財務公司在傳統業務模式之外尋求全新業務增長點的重要手段。
韓巍表示,財務公司熟悉集團產業運作的各個環節,能夠充分挖掘集團供應鏈最深層次的金融需求,具備銀行等外部金融機構無法替代的作用。發揮財務公司在商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金融服務功能,為集團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能夠有效提高企業集團整體市場競爭能力。
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實踐證明,企業內部金融服務在品種、規模、品質、效益等方面存在客觀欠缺的時候,財務公司能夠有效補齊服務短板,發揮外引內聯優勢,形成跨市場、跨產品、跨服務組合,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為集團成員單位的生產經營與產業發展打造有利的金融環境。
“十四五”時期,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仍然是財務公司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服務集團核心主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們財務公司的職責所在。”王文兵表示,通用技術集團財務公司將按照中央要求和監管導向,落實集團部署,秉持“產融結合、服務主業”的經營理念,努力成為集團一體化資金管理踐行者、個性化金融方案提供者、高賦能價值創造推動者、內外部金融資源整合者和專業化資金風險防控者。
“十四五”時期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時期。據韓巍介紹,“十四五”期間,中節能財務公司將以“強化服務集團綠色低碳主業能力”為首要核心,堅持“金融服務和司庫管理”兩個發展方向,配合集團構建“整體綠色金融體系”,建立全球資金管理系統和跨境資金池,健全財務共享平臺體系,建立專業化投資管理團隊,依托集團資源優勢和自身產融結合特點,拓展集團單位財務顧問、融資方案設計及“融融結合”融資等金融投顧服務,為集團“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持保障。
此外,財務公司還可以依托集團產業數字化、場景數字化、生態數字化的優勢,全方位打通企業內部研、產、采、銷全場景數據以及外部生態中用戶、物流和資源協同數據,同時吸納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力量,構建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實現基于客戶最佳體驗的金融服務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