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特約作者:楊鈞評
前言:
當今的社會是市場經濟社會,各行各業都面對著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我們面對的市場競爭更是激烈。在行業技術越來越成熟的背景之下,能夠抓住細節,做到精益改善,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線束在包裝之前都需要進行外觀檢測,因此外觀檢驗是一個重要工位,由于需要組裝零件眾多,而且要求不能裝錯,特別需要格外小心,如何保證在不裝錯的前提下進行效率提升,成了該工位改善的重要課題。一般的線束加工廠不一定具備專門的線束外觀檢測臺,下面由我跟大家講解下線束外觀辨識設備導入的情況

目的:
1. 線束屬人為組裝疏失難以避免。再加上人力資源不穩定,制程不良率較高。這也是制程全檢的效率低落的原因,即使加派人手實施二次檢驗,仍無法避免不良品流出的風險。
2. 目前涉及外觀檢投入為5員,保守評估投入2.5萬元/月。而且人員薪資持續上揚。在此期望能以簡易價廉的AOI(Auto Optic Inspection)設備,至少取代2.5員人力, VA/VE效益約 1.25萬元/月,同時提高外觀檢驗的有效性。
3. 據評估此AOI系統技術難度不高,可由生技單位主導導入使用,藉以提高公司競爭力。
1)提高外觀檢驗準確率
2)取消二次外觀檢驗人力
3)以設備取消外檢人工打點(接條形碼)
4)投入價格低廉并能提升我司工程能力形象
應用范圍:
簡易的光學辨識方案,初步辨識總長1.2M內(視鏡頭攝像范圍而定) 小線外觀缺陷,例如欠零件、零件用錯進而兼容辨識各護套線序的功能。
應用原理:
1. 絕對的CCD與主體與位置,在相同的光源下可取得完全相同的主體影像。
2.相同主體影像具有相同畫素,畫素可由Photoshop等軟件取得,而且可以要求軟件提供指定位置的畫素成份。
3.藉由兩個不同主體之數碼相片對指定區域RGB值比對,可以辨識其差異性,進而設定容許值以判定待測產品的符合性。(我司產品顏色比對大,容許值設定容易)
采用光學感應原理,比對圖紙確認出正確的零件安裝,然后讓影像檢測儀進行學習記憶,將此圖形設定為后續檢測儀判斷的依據,測量品質始終一致。
4.小線束外觀不是很復雜,使待測主體固定于治具上,搭配導通治具,其實可以同時量測線長、電氣與外觀,也可以同時實施有效的打點功能。
5.程式化設計,滿足多種產品的需求:影像檢測儀采用光學感應區域和治具擺放區域組合完成,當線束產品更換時,只需將相對應的治具進行更換即可,可以實現多種產品的兼容使用。
設備需求:
目前線束外觀檢驗應含的內容:
(1) 缺件、零件位置錯誤、線長度錯誤(實際未進行百百檢)
→ 以簡易型AOI算法即可解決。
→ 同時應搭配導通治具產線yout的定位性調整
(2) 線序錯誤
→ 以較高層次的AOI算法可解決單測檢驗。

(3) 端子退出
→ 只能以導通模塊應具備防退PIN方式解決。

限制條件
為節約成本,本方案初期舍棄自動對焦與自動定位功能(X-Y Table)。因此本方案:
1.重點不在于線序辨識。
2.不要求辨識零件方向。
3.不打算將主體畫面自動分割拍攝與比對,因此辨識精度不高,只能達到缺件、誤件、線長配置錯誤之辨識。(算法初期以顏色為辨識手段)
4.治具與底部顏色需依反射率決定以避免干擾。
注:市面上有對護套的線序辨識的 功能非常完善的自動檢測設備可供采用
技術指標:
本項目的技術指標設定考慮效率提升指標,不良品檢測防流出指標。
(1)線束影像檢測儀裝置研制成功后,線束檢測日產能達到2000條線束/天,效率提升達到100%;
(2)線束安裝錯誤檢出率為100%,實現不流出不良品;
發展
本方案若采用自動對焦與自動定位功能(X-Y Table)。
1. 可以增設若干辨識點,依序以辨識點為中心拍攝若干相片。再對辨識點周圍對象自動尋標依序辨識。
2.分割畫面若干(4~6 )區域不高,在這些區域中心點(固定位置)實施拍照,再實施辨識。
以上方案均能實現線束在拍攝面,該側之線序辨識。

由生技組織實施,負責原理設計,繪圖,治具開發,品保負責驗收,制造負責反饋使用意見,密切配合,通過批量產品驗證(數量不低于辦1000),通過設置合格和不合格樣件來保證檢測程序的正確性和穩定性。前期先研制一臺設備,通過驗證和實際效果確認后,在全廠進行水平展開,擴展到其它流水線去。
采用精益生產的理念,適合“多品種,小批量”這樣的生產模式。設備簡單小巧,功能專用,換線生產方便,換型換產時間極短化。只需要少量的作業人員與設備組合作業,就可以實現少人化,產量變化或人員變化也可以正常生產。設備研發周期短,硬件投資成本低,即使是更新汰換的成本也不高。
對于國內的線束行業而言,自動化的應用起步相對比國外的晚,進行機械化自動化研究不僅有利于提升國內線束行業的整體生產水平,采用自動化裝備代替人工,合理配置生產線,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生產能力,推動“制造”向“智造”轉型。
國內的線束行業掌握先進技術,提升線束的技術含量,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不僅可以讓很多的企業從中得到了好處,從而提高國內線束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